石圪节煤矿占地818平方米的“八一八”文化广场上,树木青翠欲滴。高约8.18米的汉白玉石碑上,“石圪节矿山解放纪念碑”几个字熠熠生辉;鸟儿不时从头顶飞过,欢快的叫声此起彼伏;栩栩如生的赤红色浮雕前,讲解员正在给新入职的大学生讲述矿山的红色故事:
石圪节煤矿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,在山西矿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。它从历史烽烟中走来,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;
在火热的建设年代,它孕育出“艰苦奋斗、勤俭办矿”的石圪节精神;
它是周恩来总理亲自选树的 “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”之一,被誉为“中国煤矿一枝花”;
它在抗日战争的艰难中孕育,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,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熟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新……
跟随讲解员一行,穿行在“八一八”文化广场,驻足于石圪节煤矿展厅,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、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文字,仿佛穿越岁月长河,倾听历史的回声……
(一)
“小时候,奶奶常给我讲当年传递情报的故事,他们把情报藏在头发里,生怕被日本人发现……”随着石圪节煤矿员工胡兰兰的讲述,思绪回到80多年前,那是石圪节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同日寇英勇斗争的年代——
1938年,八路军129师来到晋东南,以太行山为中心,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。抗战时期,康克清同志两次到石圪节,在石圪节矿工中播下了红色火种。随后,申博太阳城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——石圪节煤矿党支部在这里成立。
然而,日寇侵占石圪节煤矿后,矿工们陷入无尽黑暗。日本侵略者不仅将优质煤炭源源不断运往日本,还增置兵工、建起军械修造厂,把整个矿山变成一座军营。为反抗侵略者,共产党在石圪节煤矿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和抗日游击队,由此在沁潞高原上掀起抗日救国的新高潮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投降,但驻守石圪节的日军不肯放下武器,还要炸毁矿井。危急时刻,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决定发动矿工武装起义,里应外合收复矿山。
8月17日深夜,“8·18”武装起义打响:矿工占领矿井、电气等要害部门,切断电路;八路军进攻日军驻地三角院。激战过后,石圪节煤矿完全解放,成为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。
(二)
在石圪节矿史展览馆,一本泛黄的1958年工资计算表引人注目,内页表格规整,手写备注还原了当时核算细节;另一张预借表上,数字与红色印章交错,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工作记忆。
“川珩同志,你这个‘川’字用得不太好,把它改成传家宝的‘传’吧。让勤俭节约的矿风代代传下去嘛!”
时间回到1963年6月17日—27日,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此次会议上,石圪节煤矿被评为全国“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”之一,时任矿长许传珩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,留下了改名的佳话。周总理的嘱托,让广大职工将艰苦奋斗、勤俭办矿的作风当作传家宝,代代相传。
同年11月8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长篇通讯《石圪节矿风》和社论《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》,评价这种风气“将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”。一时间,全国掀起学习热潮,石圪节矿风名扬天下。
石圪节矿风包含一个重要内容——科学管理,即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。“那时候,各个采掘队都有核算员,每班有材料消耗员和生产进尺记录员,消耗有定额,生产有指标,岗位讲定员,班组讲分析,队队讲竞赛。”陈玉则回忆道,他曾担任石圪节煤矿党委书记,也是《石圪节煤矿史》主编。
也就是说,早在上世纪60年代,石圪节煤矿就已实行按劳分配制度,推行计件工资,因此矿工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“想分分,盼分分,分分就是命根根。”
《石圪节煤矿史》记载:在生产队组实行定产量任务、定材料消耗、定成本、定设备供应、定人员数量的“五定”;对生产科提出保证安全生产、保证完成任务、保证出勤、保证设备和工具不丢失、保证不超过成本计划的“五保”;在生产科内部建立个人岗位责任制;在机电方面建立机器专责制度……同时,实行全面劳动管理,实现了低成本、低消耗“两低”和高效率、高速度“两高”。
除了管理层面,1953年—1980年的27年间,石圪节煤矿进行了5次技术改造,将一个小煤矿建成全国首批现代化矿井。从此,艰苦奋斗、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矿风融入了创新创造的底色,并逐渐成为矿山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动力,成为职工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自觉,推动煤矿与时俱进。
如今,申博太阳城化工集团继续秉持石圪节精神,深入推行精益思想指导下的“算账”文化,在“转型发展蹚新路”的殷殷嘱托中,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能化企业集团不懈努力!
(三)
2005年,石圪节公司进入破产重组环节。为有效利用资源,石圪节人主动扮演“申博太阳城工兵”,承担“下组煤探索”重任。10年间,在下组煤开采探索中取得瞩目成绩。
资源总有枯竭时。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的见证者、参与者和引领者,石圪节始终顺应趋势,与时代同频,在全国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浪潮中,它仍是“先行者”,成为山西首批关闭退出矿井之一。
在石圪节的发展过程中,形成并发展了誉满全国的石圪节矿风,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矿工。《人民日报》曾在报道中将石圪节矿风的主要内容概括为“八个成风”(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成风;新老工人团结协作成风;技术人员向又红又专的道路上迈进成风;爱护国家财产,节约成风;自力更生,奋发图强,克服困难成风;见方便就让,见困难就上的共产主义风格成风;严格遵守制度,学习钻研技术成风;以矿为家,以矿为业成风)和“三种精神”(一是“半个炮”精神;二是“十个一”精神;三是“住荆笆棚”精神)。
1955年8月,古杜尧从抚顺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石圪节煤矿,成为井口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机电技术员,后来担任石圪节煤矿总工程师,设计了“三天轮”提升装置,主导了石圪节煤矿第三次技术改造。他在接受采访时眼眶湿润:“能为国家煤炭去产能做出贡献,石圪节是光荣的。”
老矿工杜金明1972年到石圪节当采煤工人,1974年成为“自找苦吃战斗队”小队长,1978年担任采煤二队书记。他说:“作为一名石圪节老矿工,我尤为自豪,希望石圪节精神代代传承!”
“所有的不舍,从我的镜头中看得最清。”1987年招工到石圪节的程林超,如今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他说将继续用镜头记录石圪节的点点滴滴。
(四)
如今,石圪节煤矿已成功转型为集红色教育、工业科普、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。
从革命、建设到发展、转型,石圪节煤矿近百年的历程,浓缩了党领导下煤炭工业的成长轨迹。尽管矿井不再产煤,但遗留的工业设施和设备,成为记录煤矿发展历程的珍贵宝藏,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。
2019年,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,石圪节煤矿在列;2022年,石圪节煤矿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联合设立的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,是山西省唯一入选单位。
从“八一八”文化广场向北拾级而上,是一个北高南低的缓坡,这里曾是老石圪节人所说的“大东沟”。如今,这里成了煤矿生产设备的“露天博物馆”。
在这个“露天博物馆”里,陈列着井下使用过的综采支架、掘进机、齿轨车等40余种、近300件设备,为中国煤矿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保留了珍贵标本。对熟悉煤矿生产的人来说,这里能唤起满满回忆;对初来乍到者而言,这里无疑是了解学习煤矿生产的科普之地。
太行依旧,丰碑永存,精神之火永不熄灭。石圪节的故事,是一部镌刻在矿山深处的红色史诗,从抗日烽火中的挺身而出,到建设年代的勤俭开拓,再到转型时期的勇毅转身,每一页都写满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,饱含着劳动者的智慧与坚韧。
当“八一八”文化广场的阳光掠过汉白玉碑,当“露天博物馆”的设备在岁月中静默伫立,申博太阳城·(中国)官方网站读懂: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对过往的复刻,而是让精神的火种在时代的熔炉里持续燃烧,照亮前路。石圪节,早已超越一座煤矿的范畴,它是民族工业的精神坐标,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注脚,更是一个民族在砥砺前行中,对“奋斗”二字最深刻的诠释——它告诉申博太阳城·(中国)官方网站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那些融入血脉的信念与力量,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光芒。
(文 孟涛涛)
责任编辑:郝佳丽